據(jù)網(wǎng)友爆料,五華縣水寨鎮(zhèn)蒲麗頂森林公園的五華革命烈士紀念碑的“碑”字出錯了?“碑”字少了一撇,頗有意思!有不少市民看到后有點不解,到底是怎么回事呢?
據(jù)了解,目前網(wǎng)上流傳好幾種“傳說”。到底哪種說法才貼近事實?一起來看看……
說法一: 宋代前的“碑”字沒有一撇
有網(wǎng)友認為,這個碑字是唐代題的,在唐代書寫碑字是沒有一撇的。原因是唐代印刷術(shù)落后,有一撇這個字就出格了。并言之鑿鑿:魏晉以至唐人現(xiàn)集于《書法大字典》各家之“碑”字上邊沒有撇。直到宋代以后書寫碑字才有了一撇,因為宋代發(fā)明了印刷術(shù)。
說法二:題字的是剛革職的林則徐
持這種說法的人最多,認為“碑林”兩字出自林則徐之手。鴉片戰(zhàn)爭之后,他革職戍守新疆伊犁。當時路經(jīng)西安,寫下了這兩個字。因此“碑”字少一撇,象征他當時的心境,剛剛丟了烏紗帽。
說法三:書法少個筆畫很正常
支持這種說法的網(wǎng)友認為,這是古代漢字書寫時講究對稱,“碑”字少了一撇,只是為了看起來對稱美觀罷了。
說法四:歷史名人題錯字并不罕見
還有網(wǎng)友認為這是個錯字,并舉出多個照片例證,證明歷史名人題錯字一點都不罕見。例如:五臺山的“凌峯圣境”是康熙題字,峯卻少了一橫。咸豐曾在天津薊縣獨樂寺題“報恩院”三個字,“院”卻少了一橫。
書法美感少寫一筆更可信
面對網(wǎng)友眾多的猜測和說法,碑林博物館副館長王原茵說:“碑林兩個字究竟是誰寫的,寫于何時,目前已經(jīng)無法考證。”林則徐題字這個說法,可能是因為林則徐的書法不錯。不過說是丟了烏紗帽所以少寫一筆,這就沒有什么依據(jù)。
“可以肯定的是,少一撇的碑字肯定不是錯別字。而且確實宋代以前的碑字沒有那一撇?!蓖踉鹫f,書法上也確實講究一種美感,為了結(jié)構(gòu)對稱多一筆少一筆并不罕見,所以不能說是錯字。
從以上資料可以看到,五華革命烈士紀念碑的“碑”字少了一撇應該也不是錯別字,而是有特殊意境的!要是再有人質(zhì)疑這個字,記得告訴他哦~
|
|
---|---|
|
|
![]() |